核武器不是中国的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
1950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,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公然叫嚣对中国使用原子弹;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挥舞核大棒,企图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;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,美国直接将核武器部署到琉球群岛瞄准中国。这些冰冷的史实揭示了一个残酷逻辑: 没有核盾牌的大国,在霸权眼中不过是待宰羔羊 。
西方核大国的狰狞威胁贯穿新中国初建岁月。面对美国在朝鲜战争、台海危机中的多次核讹诈,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:“在今天的世界上,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,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。” 1958年,中国核武器研究机构在严密封锁中成立。科研人员以“不信邪、不畏难”的精神,在青海戈壁与四川深山中白手起家。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,宣告中国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—— 这枚原子弹是近代中国最硬气的尊严宣言 。
所谓“弃核换信任”的论调,本质是自废武功的亡国陷阱。历史反复验证: 霸权只认实力,不认退让 。 古巴导弹危机中,赫鲁晓夫撤走导弹非但未换来美国善意,反遭更严厉封锁围堵。若中国放弃核威慑,等同拆除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后屏障。 当美国推进“印太战略”、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、放风在亚太部署核武器时,“弃核”无异于在虎狼环伺中主动缴械 。
中国核力量的核心价值是 “以核止战” 。作为全球唯一承诺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的核国家,中国核战略恪守防御本质 。 通过发展东风-41洲际导弹(射程覆盖全球)、094型战略核潜艇搭载巨浪-2导弹,中国构建起陆海空“三位一体”核反击体系。 特别是潜射核力量形成“水下幽灵”,确保遭受首轮核打击后仍能发动毁灭性报复 。这种 “相互确保摧毁”能力 ,正是遏制战争的终极保险栓。
近年美国智库频繁炒作台海兵推,在推演常规战争失败后,多次重提对华“核威慑” 。 面对赤裸裸的威胁,中国加速核力量现代化:东风-41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,大幅提升突防能力;新型高超音速导弹让反导系统形同虚设;中段反导试验连续成功,打造出“空天盾牌” 。 这些进展绝非挑衅,而是让核威慑更可信的必要升级—— 只有确保敌人不敢动手,和平才有真正保障 。
国防现代化绝非穷兵黩武,而是被血泪历史淬炼出的生存智慧。从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铸就的核盾牌,到如今构建空天一体防御网,中国始终坚守底线: 国家安全是生存根基,绝非交易筹码 。 那些鼓吹复制日本“受保护”模式的声音,既无视美国对日驻军的控制实质,更漠视中国作为独立大国的战略自主权。 历史早已宣判:没有“东风快递”守护的国土,所谓发展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。
中国核武库规模仍远低于美俄(中国约410枚核弹头,美俄各约5000枚),但技术突破实现“精干高效”威慑 。 在核潜艇静音技术、导弹突防能力等关键领域,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。 这种 “质重于量”的发展路径 ,既避免陷入美苏式军备竞赛陷阱,又以最小成本筑牢国家安全基石—— 核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压舱石,绝非炫耀武力的勋章 。
洪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